close

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科技,因為員工連環跳樓自殺,引起外界震驚,甚至國際媒體的大幅報導。富士康今年以來發生十二起員工跳樓自殺事件,雖然接續而來,太過密集,具震撼性衝擊,但其自殺率並未超過中國的平均數字,中國媒體卻掀起批判浪潮,尤其官方代表性媒體新華社、中央電視台更是不尋常地扮演帶頭撻伐的角色,其中隱含的特殊意涵,值得玩味。我們認為將生產重心置於中國的鴻海經營模式,對台灣的經濟成長與就業並無助益,對於它的員工自殺悲劇,固然寄予人道的關懷,但對台灣而言顯然太遙遠了,並無深入討論的必要,然而,中國媒體將富士康污名化的背後動機,以及台商的未來命運,才是我們關切的重點。

首先,鴻海股票在台上市,市值上兆,股東數十萬人,卻將集團絕大多數工廠設在中國,富士康宣稱擁有八十萬員工,台灣員工據稱僅有一萬多人,因此台灣出身的鴻海雖然在短短二十多年崛起為電子業的「代工之王」,卻無法相對地在台灣增加就業機會,僅在股市中掀起一場金錢遊戲的波瀾,此種經營模式是吾人所不能認同的。然而,鴻海多年來為中國創造巨大外匯與工作機會,為中國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其崛起茁壯的軌跡,堪稱中國經濟成長的縮影,何以如此指標性的台商企業,卻因一波員工自殺潮成為全中國追打的落水狗?

中國近年來因為經濟成長,勞工意識高漲,富士康員工連連自殺,必然引發媒體關注。然則,平心而論,富士康的管理固然嚴格,若論薪資、福利,絕對在同性質的中國企業之上,富士康每天廠區外面擠滿求職人潮,即可證明富士康儘管備受批評,仍為中國工人嚮往的工作所在。富士康並非血汗工廠,否則全中國的工廠都是血汗工廠,而員工自殺率亦較中國平均數字為低,中國媒體卻對富士康採取不符比例原則的負面報導方式,意圖妖魔化,若謂背後沒有黑手操弄,沒有特定動機,其誰能信?

其實,富士康事件的深層意義,就是反映一種台商的困境。台商當年外移中國,不論是傳產製造業或科技業,大都是基於低廉工資與租稅優惠為考量,本質仍屬代工層級,並無太高的技術創新,此種生產模式量大利薄,但是進入門檻低,容易被取代,因此當中國本身的企業開始崛起時,這些代工型的台商立刻由中國經濟功臣,變成中國企業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在此大環境之下,鴻海固然為中國一方之霸,堪稱超級台商,但是當比亞迪這種中國企業踏入相同的領域時,中國官方袒護比亞迪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鴻海已經不再是最被寵愛的對象了。此次富士康事件,鴻海所面對的中國媒體與社會排山倒海式的怒火,難道是純粹關心人權、勞工的聲音嗎?

中國國力大增後,已經開始大力扶植自己的企業,並且調整產業結構,調漲工資,這些正是代工型台商的致命傷。代工型台商生產規模、營收看似龐大,卻因缺乏創造高附加價值的能力,在國際大廠的壓縮下,其實毛利率僅有三、四%,被戲稱為保三、保四總隊,如此微薄的毛利,只要工資、租稅、社福費用稍微上漲,便會失去獲利能力,而且也無力防止競爭對手的進入,加上中國政策轉向,有意培植自己的企業壯大時,台商便只有挨打、甚至坐以待斃的命運。

總之,富士康事件對台商而言,應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觸,試想今日以鴻海對中國經濟之貢獻、規模之龐大、政商關係之佳,且不免在中國官方暗中鼓勵下受到中國媒體圍剿,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其他中小型台商,一旦中國變臉,隨便搞個媒體批鬥、群眾大會,豈有活路可走?其實,當前台灣經濟處境,比台商更嚴峻,台商面對中國打壓,若願回流台灣,仍有再起的希望,但台灣在馬政府執政下,企業被推向中國,送入火坑,加上力推ECFA,欲將中國勢力引進台灣,台灣經濟在內外夾攻下,哪有明天可言?

 

引自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戴獵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