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前陣子在全議社以及筆者的部落格掀起爭論的議題,筆者認為可以整理出幾個路線以有助於對此論戰過程的理解以及作為接下來力行實踐的方向

 

一、知識份子(具有一定學養的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實踐方式。

    一般有積極入世者、入世者、消極避世者幾類。然而在這幾類之下其種類可說令人眼花撩亂、無法詳細列舉。

 

積極入世者的原因:

想要貫徹自己理念、想要影響些什麼、尚未受到現實的挫折

 

入世者的原因:

混口飯吃、對現實妥協、等待時機發揮、體制內改革、累積力量

 

消極避世者的原因:

受到現實挫折後轉為消極、等待時機發揮、累積力量

 

    其中在論戰裡看到的,有積極追尋理想卻尚未遭遇現實挫折者曾有理想卻在現實挫折下轉為消極者看到現實殘酷而仍持續努力者看到現實殘酷轉而累積力量以待時機者看到現實殘酷而邊累積力量以待時機邊持續努力者,種類繁多,並還會依照個人心理狀態及環境有所微妙改變,還可以因為其所立足陣營不同而有不同呈現,不一而足,變化無窮。

 

    讀書的人如果不能夠以己所學對社會有所貢獻,則或可說其枉讀聖賢,但現今之世,持明哲以保身之念者尤多。此豈全因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之盛行所致哉? 理想、信念、慾望等等乃人性之常,既為常,其之不顯則必有因,自由主義或者個人主義亦有慾望其中矣。或許其欲淡薄,或許其欲被淡薄,實皆有跡可尋矣。

 

    因上述之考量者,而有此次論戰之衝突發生。然衝突之生,未嘗不可視其為和諧之始。蓋衝突之生不外乎在於對彼此的不理解意識形態的相左利益所向殊途者焉。人為萬物之靈,其勝者便在於「靈」。靈之奧妙便在於異見是可以彼此溝通、互相理解的。如果失卻此道不使,反僅溺於感性反射動作,此其與獸何異乎?

 

    理性與感性的均衡考量、溝通包容與理解、構想討論反駁而實踐、尋找場域發揮自己,謀求一球一國一家之利。此其方為人性靈長社會應有之雛形耶?

 

    讀書、打基礎、作研究都是很需要做的,但充其量只是一種手段,至於目的隨個人所欲不一而足。但是只強調讀書、只強調個人保身等等,我想是有其偏頗之處的。世間事物皆有其道,道與道間衝突不少亦不可少,作學問或許就是能夠妥善處理此必然現象的手段之一。各種路線方向亦沒有對錯,端看個人抉擇罷了,畢竟人是沒有權力去統一人心的。只是行為之後的共業也請一體承擔。

 

  

筆者部落格的論爭


全議社部落格的論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戴獵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