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為理所當然是藍軍囊中物的北部二都全面告急,馬總統居然決定打「主席牌」救五都,真是病急亂投醫。表面上主席牌是三層吸引力的匯集:魅力明星馬英九;國家元首馬總統;有特定意識形態和利益吸引力加上地方勢力雄厚的執政黨領袖。

這三樣在過去都曾經在選舉中發揮定江山的效應。
意識形態作用曾使陳水扁施政滿意度居高不下,能力又被認定超過馬英九時居然市長連任失利。


馬市長當選後頓時光輝燦爛,2005縣市長選舉、2008立委選舉,國民黨候選人不論能力好壞、操守良朽,全在他的光芒籠罩下安然過關。但是這光環在他2008執政後迅速成過眼雲煙。
負面助選形同自殺

最近《天下雜誌》公布縣市長滿意度,藍軍全部殿後;相反的,民進黨都名列前茅,藍便想以「中央執政」威勢,拉拔地方的弱勢。只是藍縣市長地方治理能力固然不被信賴,但根據最近《遠見雜誌》調查,馬政府、吳內閣滿意度、信任度都低,國民黨的信任度也低於在野黨,馬魅力不再,要用來拉拔地方,不只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要候選人貼上馬招牌更是負面助選,形同自殺。因此國民黨打主席牌,免不了引一番的冷嘲熱諷。


馬當市長時留下一堆給郝龍斌頭痛的包袱,中央執政後更毛病百出,因此過去郝力求和馬劃清界線,這作法使郝聲望有所提升。如今郝遇到花災,馬貼上去救,豈不是使郝劃清界線的前功盡棄。


然而國民黨這樣做另有算計,表面上要救五都,其實只想救北部。國民黨深信北部國民黨擁有過半「基本盤」,只要透過打主席牌進行「黨魂的呼喚」,便可力挽狂瀾,至於南部,綠本大於藍,打黨招牌雖大不利,形同放棄,那就管不了了。


認為選舉有「不變」基本盤這看法是有問題的。所謂基本盤,有族群和社會階層兩個板塊。中研院院士胡佛幾十年前做選舉調查,發現本省民眾選舉政黨投票方面呈現分裂現象,而外省人則極度集中投藍軍。因此國民黨認為只要訴諸政黨對決就對藍候選人有利。這固然大體不能算錯,只是效益已降低,2008立委選舉時,中縣竟有的眷村票匭綠多於藍,可見族群這個板塊在民主化、本土化後已有了鬆動。


至於社會階層的板塊變動更戲劇化,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
1990年代民進黨票倉在東門,汀州路則乏善可陳,但到了2000年以後,完全顛倒過來。東門是中產階級居住的社區,至於汀州路則屬「低厝仔」平民區。兩地區投票行為的轉變顯示在2000前後台灣社會階層劇烈板塊變動:1990年代民進黨得到中產階級支持,2000年後迅速流失;相對的,國民黨在1990年代得到農工支持,2000後大量流失。


東門╱汀州路的板塊變動是個縮影,投射到全台灣則是2000後選舉南綠北藍的變化。2008之後,台灣板塊再次變動,一面農工階層繼續綠化,一面中產階級又開始向綠營回流,以至於幾次立委補選,民進黨全面獲勝。


這固然因為中產階級對執政能力的失望,更是因為台灣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中產階級瀰漫向下流動的危機感,以至於對國民黨的政策恐懼,又對民進黨有所期待。


據此,牽動這次選舉的既不是所謂的鐘擺效應,也不是骨牌效應,而是板塊變動。既然如此,馬把訴求從政策、治理能力、改革形象閃避到倒退的返祖策略,打黨主席牌訴諸意識形態,甚至帶著族群意味的傳統認同,在板塊變動效應怕免不了只是無效的病危亂投醫。

作者為民進黨前立法委員

 

引自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戴獵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