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台閩關係史》,梁華璜,台北,稻鄉,二零零一年。

一、作者簡介

    作者梁華璜先生,研究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南進政策和對岸政策、清代、日治時期臺灣史(政治、經濟方面)

    1934年生,台灣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曾任高初中教師。後赴日留學,取得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博士班肆業。後歷任新加坡南洋大學講師、中國文化大學講師。1973年八月起歷任成功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9年退休。2006102去世。

    二、內容重點

    本書以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對中國政策)為主軸,從併吞台灣開始,陸續有福建政策、廈門事件、旅卷制度以及台灣籍民在閩省活動及處境。從廈門事件、旅卷制度以及活動境況等作為切入點,來觀察台籍民眾在日本統治之下,與中國東南地區的交往之中,所受到政策的影響及目的剖析。作者將幾個事例中的政策目的與行動,從1.政策、2.事件、3.處境等三個面向出發加以討論。這裡作者由於時代背景正值戒嚴時期,政治環境上對意識型態的控制,對學術自由多所限制。加上當時史料取得不夠完整豐富。因此內容與觀點在現今看來多少有所缺憾,敘述上也有所僵固之處。而為顧及文章整體,並未加以大更動,也算是作為大時代下的一個見證吧。

    作者透過六篇論文在台灣總督府政策、衝突事件以及政策實施狀況的爬梳,再加上一篇史料的補充,勾勒出了日治時期臺灣籍民眾與中國沿海互動的狀況以及其中的各方勢力因素。作為今後這領域研究的基礎工作,奠定了基礎。

     本書第一篇〈日本併吞台灣的蘊釀及其動機〉,利用了日本外交史料館檔案〈清國台灣視察報告〉與〈台灣地方覺書〉去分析台灣事件。並在蘊釀割台過程參考了中國方面的研究、日本要求割台之動機則從〈福州某領事台灣視察報告〉中,提出日本資本主義注意到台灣可作為棉織業市場價值的論點,以佐證要求割台的背後因素。

    第二篇〈台灣總督府的福建政策〉則是在探究:日本佔領台灣後,著手擴張勢力制福建省的過程。論述了台灣總督府在南支那、南洋方面政策的基礎理論與前奏工作。

    第三篇〈台灣總督府與廈門事件〉在敘述日本史學界已自行翻案的「東本願寺布教所」之火災,為日本僧侶自行施放一事。並使用《臺灣時報》對日本史學界之觀點加以補強。

    第四篇〈台灣總督府育廈門旭瀛書院〉,利用〈在外本邦學校關係雜件〉與〈南部支那在留台灣籍民名簿調製一件〉改寫。討論台灣籍民與旭瀛書院在經營上的關係。論述旭瀛書院之教育方針,在毀滅台灣籍民之祖國意識並灌輸日本精神。並提出有台籍民眾積極支援書院之發展,也接受對日本忠君愛國教育的狀況。

    第五篇〈日據時代台民赴華之旅卷制度〉論述日本藉由制定苛細的旅卷制度,阻礙或限制台民前往中國,是為了切斷台民與中國之關係。並放某些特定人士前往中國進行破壞。並可利用〈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之史料,可更有利論證。

    第六篇〈日據時代台灣籍民在閩省的活動及處境〉在論述台灣籍民以日本國籍為保護傘,在閩省胡作非為,甚至受日本利用去傷害中國人。並提出在後來的二二八事件及中國文革批鬥中,皆發現台灣籍民的蹤影。據此推論到後來的省籍情結,認為都源自於此時的刻意滲透破壞之行動。

    最後附上中譯文〈廈門的台灣籍民問題〉,是日本駐廈門領事井上庚二郎之報告書。對在廈門之台灣籍民之處境及生活狀況調查詳細,並切中核心問題。在對台閩關係史上最敏感的台灣籍民問題之探討上,作者認為此文史料價值頗高,因此一併收錄本書,以便後來學者參考。

    本書所使用之原始資料,包括《佐藤家學全集》、《木戶日記》、《日本外交文書》、《清國台灣視察報告》、《台灣地方覺書》、《機密日清戰爭》、《改進黨報》、《廈門日籍浪人記述》、《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初次可以使用)等等,在當時還未能大量使用官方及中國方面史料的狀況下,可以看到作者盡力的從當時位居要職者個人的文字紀錄,以及多方面的史料取得。試圖將其論述有力的呈現出來。這樣的治史態度與心力可以說是治史者的典範。

三、對本書的評價

    本書的架構,是由數篇論文接續而成,因依照時間順序排列,論題又皆有相關,故全書文脈通順。但也因為這樣的安排,對問題整體缺少一個全面的觀點與圖像。不過本書的定位本也並非呈現完整圖像,而是提供台灣總督府在對岸政策相關問題方面不同的議題與可能切入點。因此無損本書之參考價值與其在史料不足的狀況下進行研究的開創性。

    在討論問題上,從歷史脈絡出發,每篇文章皆有對於事件的始末敘述,導致因素、發生過程以及事件後果。穩固的寫作結構手法,讓讀者可以穩穩的把握事件脈絡,清楚了解事件。

    在史觀方面,作者以台灣人的身分,受制於國民政府意識形態的影響,使文中出現不甚公允的觀點以及用詞,是為一大遺憾。而作者的觀點以及用詞上的時代差異,同時也是我們在研究政治與學術的互動時,一個案例。由於寫作過程中史料陸續解禁,使本書在史料使用上,前後有所落差,也使得前後文有些不完滿之處。整體來說,本書對台灣總督府對岸政策以及政策實施對台閩籍民眾交往互動的影響提出了幾個面向,做了一些整理,對之後相關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關於在本書之後,於台灣總督府對岸政策問題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我想,可能有以下幾個方向:

1、試著使用現代社會學的統計與比較分析的工具、政治學的理論,再進行分析。

  或許可以有更具說服力的論述,增加我們對當時政策制定以及實施狀況與影響

  的了解。

2、對於台閩籍民眾是否自此時,因為總督府的政策,而種下省籍情結與互相衝

   突的種子一推論。應可在現今史料更為豐富以及意識型態控制減弱的情況

   下,再加以論證。

3、相關事件在政策制定、政治操作的手法上,有何優劣以及目的是否達成、與

   其國策的配合度等等。有其研究的歷史價值,可供現在政治學實務研究參考,

   以及力是的殷鑑。

 

日治時期臺灣史的書評,與大家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戴獵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