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街頭挺平埔,熟男熟女站出來」看到這樣的標題,我第一個反應是,這群人在幹什麼?為什麼要在標題這麼重要的宣傳意象上使用一個「漢人本位思考」的詞彙?

 

平埔族群是對居住在台灣平野地區的許多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的泛稱。這些族

  群往昔被日本人及清朝人蔑稱以「平埔番」、「熟番」,等名。[1]

 

」的稱呼是以漢文化為中心﹐區分「漢」與「非漢」的民族﹐其區分的標

  準是「文化」。有文化的是「民」(漢),沒文化的是「番」(非漢)。一直

  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聽到民間的漢人自稱為「咱郎」(我們人)與「伊番」

  (他們番)。在明末清初的志書中﹐都以「土番」﹑「野番」﹑「社番」來

  稱呼臺灣的原住民。我們也會在清朝的志書中發現「熟番」﹑「生番」﹑「化

  番」的用詞﹐已接受漢文化洗禮與漢人無異的稱為「熟番」﹐

  否則稱為「生番」﹐居其間才歸化的則稱為「化番」。

  換言之,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上半葉﹐從土番﹑野番﹑社番到熟番﹑生番﹑

  化番的轉換過程﹐「文化」的接觸是族群分類的關聯﹐

  而是以「漢」文化為中心的。[2]

 

    由上述文字,我們發現,番這個字原本雖然沒有貶意,但是在加上了生、熟、土、化等價值判斷的形容辭之後,已明顯含有負面意涵。而漢人透過這樣一套價值符碼的使用,將自己擺在較高地位,而認為自己是文明人,而生番是未開化的野蠻人,熟番則是較為聰明的野蠻人,懂得漢文化的好而被同化

 

    然而我們今日已開始質疑,文明的意義倒底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呢?我們所存在的所謂文明開化之世界,今日面對的戰爭問題是自古以來就會發生且越演越烈,在環境問題上我們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而古人則否。文明並非全然優於非文明。而我們用自己的標準,甚至是西方的標準去看待其他在不同環境背景下發展的族群,並主觀的評定其優劣,這樣子片面的認定對我們自己來說真的好嗎?文明的,或說是人類的活動,與動物之間的差別不就是我們具備了更多的理性嗎?為何面對不熟悉的人類不能夠深入了解和善互動呢?還是說縱然我們自稱是萬物之靈,卻仍然依著動物弱肉強食的野性在行動呢?如果是這樣,那文明一詞豈非一大諷刺?

 

    最後,我想會使用「熟男熟女站出來」這樣的標語是因為日治時期的戶籍登記是用來註記以資區別,因此文案上不可避免會出現熟這個字。而雙關語的使用或許是要帶出成熟這一意涵。但是將其放到大標題,這就令人擔憂會造成一種:「你們自己都稱自己是熟番」的印象,甚或加以諷刺:「祖嬤,妳是幾分熟?」。如此既失了本意,又造成反宣傳的效果,豈是我平埔族群所樂見?

 



[1] 節錄自維基百科的「平埔族」之條目。

      網址如後: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5%9F%94%E6%97%8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戴獵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